水庆霞和中国女足
2022年正月,时隔16年的亚洲冠军让铿锵玫瑰冲上了热搜头名!“女子力”成为了壬寅虎年开端的国家代名词。中国女足的队员们和主教练、老一代“铿锵玫瑰”水庆霞一跃成为了中国体育的一张名片!
这只是过去几年中,女子体育在我国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实际上,种种迹象都在表明——我国女子体育的宏观环境和人才队伍都在不断地壮大中:
女性等级运动员人数快速增长
国际级女性运动健将持续占据较高比例
根据《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和《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13年至2020年,我国女性等级运动员人数快速增长,累计发展女性等级运动员达14.10万人,平均每年发展女性等级运动员为1.76万人。
其中,共累计发展国际级女性运动健将480人,国家级女性运动健将4144人,一级女运动员39983人,二级女运动员96408人。在不同等级运动员中,国际级运动健将中的累计女性发展人数占比达57.1%,并持续占据较高比例,展现出中国女子顶尖运动员中的竞争力。
女性等级教练员人数增加
国家级和高级教练员中的女性比例稳步提升
《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数据显示,我国女性等级教练员人数不断增长,发展势头稳中有升,2013年到2017年间,女性等级教练员发展人数从417人(2013年),提升到1450人(2017年),增长了2.48倍。分级别看,国家级女性教练员发展人数从7人提升到105人,高级女性教练员发展人数从67人提升到501人,一级及以下女性教练员发展人数从343人提升到844人。
其中,国家级和高级女性教练员发展人数占比有所提高,与2013年相比,2017年国家级女性教练员发展人数占比从9.3%增长至40.2%,高级女性教练员发展人数占比从27.1%增长至31.6%。2020年,我国女性等级教练员(在岗专职)共7434人,占28.7%,比2019年提高0.5个百分点(28.2%)。
女性运动员已成为“刚需”
女性教练员呢?
除了国家门面和世界各国的呼吁以外,女性在奥运赛场上获得的奖牌都是实打实的,再加上升学和就业机会也在不断追求平等,培养女性专项运动员和运动队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的“刚需”。
可是女性教练员呢?
在“女性运动队中男性教练员依旧是行业主导”,而在“男性运动队中几乎没有女性教练员的身影”...这样的情况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屡见不鲜。
即便是在不断呼唤自由和平等的美国校园体坛,有一项事实也不容忽视:自从NCAA美国大学生体育联盟设置女排锦标赛至今的39年来,没有一位女性教练带队获得过冠军。在NCAA女排锦标赛中,头号种子贝勒大学,卫冕冠军斯坦福大学,以及威斯康辛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四队进入到了半决赛——这四支球队的主教练,没有一个是女性。
要知道排球是全美女高中生中最受欢迎的团队项目,在NCAA各级别赛事中也有近1.8万女生参与到排球运动中,但在第一级别赛事中,女性教练的占比只有46%,这一数字甚至比十年以前还要低。而在NCAA的五强联盟(Power 5 Conferences)中,女性教练的占比更稀少,仅有1/3。
不可否认的是,在教练员这个领域,女性则面临着另一种情形:她们的机会更少,薪资更低,获得的资源也更加稀少。
港超冠军主教练:陈婉婷
许多女性教练都很反感人们问她什么时间退休:“如果是一个男教练,你们会经常这么问么?”
所以当水庆霞指导带领中国女足登顶亚洲之巅以后,许多人都明白,属于女性教练员的真正发展机会来了~
女性教练员的优势和发展机遇
中国女足运动员的一句“水妈妈”,说出了女性成为专业教练员的优势。
首先同性相斥在教学中并不明显。许多私下指导都包含了很多肢体接触,女性运动员为了防止不必要的麻烦,会倾向于选择女性教练员。
虽然男性很少出于硬性需求而寻求女教练的帮助,但在日常体育培训的场景中,异性相吸同样存在,大部分基础训练一件枯燥且痛苦的事情,女性教练的陪伴和言语上的鼓励无疑让训练过程变得更加愉悦。
“铁榔头”郎平
再者女性通常比男性表现出更多的培养倾向。即使是足篮排这样热血的运动,有些训练者可能比其他训练者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女性往往更能适应周围发生的任何情绪和心理变化,并且用更加柔和的方式处理这些情况。就算是男子气概爆棚的运动员,在初始阶段也会有不适、恐惧和缺乏信心的现象,女性的柔和可以更好的化解这一阶段的不适应。循循善诱的训练方法是一种更好的让新手运动员开始并且坚持下去的方法。
最后自然就是专业性了。以近些年火热的健身教练行业为例,越来越多的女性因为热爱而入行,很多更是完全摈弃了之前与体育和健身“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
- “当时为什么选择健身教练这一职业呢?”
- “喜欢健身,练着练着就转行了。”
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于健身行业源于不断增长的女性健身需求,马甲线、蜜桃臀、力量感…成为新的女性审美标杆。去健身房和团操工作室的女性越多,女性教练的需求也就越大。
在健身房的女性消费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将爱好转化为了职业。
基于“热爱”这一大前提,女性教练员们会更加热衷于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钻研,许多大众认知上的“健身房乱象”在女性教练员身上发生的比例要比男性低很多。
即便是从更加直观的数据出发,国内健身房内女性教练员持有专业资质证书的比例已经达到77%,远高于行业平均值56%(统计截止至2020年),其专业性更加容易被学员和社会所认可。
尤其是在专业资质没有相差太大的情况下,性别并不会成为教练员职业发展的“绊脚石”!同时,对于女性教练员的判定标准也没有太大区别,自我提高永远是主旋律。
祝大家“女神节”快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