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喜欢,老师就培养、支持,也有不少打比赛的机会。”潘明辉回忆,当时一放学,学生们都去“抢”场地打篮球,运动成了校园里最美的姿态。而这样的体育热情也一直传到了现在,如今的校园里,有室内标准化篮球场5个,室外标准化篮球场16.5个,校园篮球氛围浓。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篮球队赛后留影。受访者供图
2017年,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男篮队员代表中国参加U18三人篮球亚洲杯锦标赛,一举夺冠。而该校的篮球队历史可以追溯到1926年,2005年也获得了“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称号,2019年也入选首批市级篮球特色学校。在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基础上,每周增加一节篮球课。
这学期,学校进行课程改革,体育课实行了“选课制”,分别设有篮球、足球、羽毛球、帕梅拉等项目,学生自选项目上课,每节体育课也由原来的45分钟延长至90分钟。
“选课时篮球项目很热门,延长课时后,除去热身和基础理论学习,孩子们可以充分地实操练习,效果更好。”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男篮主教练沈勇介绍,日常普及推广篮球运动外,学校还面向感兴趣的同学开设篮球社团。同时,每学期都会组织系列赛事,进行班级、年级对抗赛,做到教会、勤练、常赛。
“奔跑吧·少年”2023年乌鲁木齐市中学生三人篮球比赛现场。记者刘薇摄
打好球,肯吃苦是唯一路径
发展校园篮球,离不开师资力量。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目前有体育教师19人,其中7名为篮球教练,师资力量充沛。教练们也各有分工,有人负责梯度建设、有人负责单项训练、有人负责战术培养。
说起历年来校篮球队的成绩,潘明辉直言:“打好球,没有捷径,肯吃苦就是唯一路径。”
潘明辉介绍,男女校队成员,每天早晨都要训练一小时体能,下午再进行两小时篮球训练。
“运动成绩离不开汗水的浇灌,队员们几乎是踏着晨曦进场,披着星光回家。全年无休。”潘明辉说,动作不规范就加练,十遍不行就练一百遍,夯实基础就是成功的阶梯。有时队员们也会跟自己“较劲”,主动加练。
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高一(21)班学生赵煊经常加练,琢磨技术动作。他说,校队里有不少师哥都考入了北京体育大学或加入了国内知名球队,走上了专业化道路,他也坚信勤学苦练必定能成为优秀球员。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篮球队成员不乏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也为专业球队输送了大量人才。谈及校篮球队人才辈出的原因,沈勇说,这和学校常年坚持梯队建设的培养模式密不可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充分整合资源,构建起了小学、初中、高中篮球培养梯队。
“我们和相邻的乌鲁木齐市第126中学有合作,从小学三年级起开始选拔培养篮球苗子,每天放学后他们都来我们的场地训练,教练员制定了一体化的教学标准。”此外,沈勇要求队员用脑子打球,每场比赛后都要撰写训练和比赛笔记,进行总结和反思。每场比赛也会录制视频,赛后“复盘”,对失球进行分析,也研究对手投篮的特点,加速球员的成长。
沈勇介绍,篮球队从“入口”精选育苗,全程为球员做好规划,更为球员提供好的“出口”,托举他们走进国内一流院校或球队,让篮球成为他们的特长,也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